财新传媒
杂志 > 钩沉 > 实务 > 保险 > 正文

银保联手突围

2007年08月06日 15:23 来源于 caijing
储蓄转进股市,倒逼银行保险产品创新



    近来,随着数家银行保险高调宣布联手合作,一度被银行保险双方视为“鸡肋”的“银保合作”,又现再度升温之势。在中国股市走牛的大背景下,今日之银保合作,到底是“旧瓶新酒”还是“老调重弹”?
  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新一轮的银保合作,折射出股市发展对储蓄及保险投资产品的一定替代效应,它倒逼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审视自身的市场定位,并加速产品形成创新机制。

共同的困境
    近一年多来,资本市场“财富效应”逐浪而升,公众存款转进股市、基金等收益与风险皆高的投资领域。诸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,感受到的不再是流动性过剩,取而代之的是资金面的紧缩。
  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,资本市场的替代危机,虽不似银行存款搬家那么令社会各界瞩目,但情形已颇为严峻。
   “我们跟银行的关系曾经是最亲密的,现在这个位置让给了基金。”一位外资保险公司银保业务负责人士对《财经金融实务》记者说,“尤其是寿险市场正在步入低谷。”
  在银行存贷传统业务面临转型挑战之际,保险公司也感受到了加速市场发展的紧迫。在股市、银行、保险这一“三角关系”中,后两者逐渐意识到了联手抗衡前者的必要。
  针对近期利息税减征,一位中资保险公司负责人对记者分析称,这会使银行留住更多的储蓄,对银保产品销售是利好。“目前国内约40万亿元的金融资产中,约37万亿元在银行系统,约2万多亿元在保险公司,约1万多亿元在基金公司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保险资产规模要做大,还须在巨额的银行储蓄上做文章。”
  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,银保业务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。“除去高额的佣金,保单微利甚至无利,但银保业务是我们短期内提升保费规模的捷径。相比而言,保险代理人销售渠道则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形成规模。”一位小型保险机构人士如是坦承。
  中国寿险市场上,友邦保险、中国人寿、平安保险这批最早建设代理人渠道的保险公司,已发展起一支庞大而相对成熟的代理人队伍。但对于大多数后来的竞争者来说,不少公司将销售重心放在了银保渠道,以期快速实现保费的规模扩张,并在市场份额中争抢优势地位。
  由于银保业务大多数属于趸缴产品,保险公司需提取较高比例的准备金,这会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带来挑战。但是,对于投资与风控能力较强的外资保险公司来说,银保业务产生的大笔保费收入,让他们具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,权衡利害之后仍将予以大力发展。像一直以代理人渠道著称的友邦保险,在新任中国区寿险负责人华毅安提出的渠道多元化策略的推动下,近来也在银保业务上频频出手。
   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,中资银行界对银保合作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。6月27日,中国银行(下称中行)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(下称人保集团)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联手探索综合经营,合作范围除代理保险外,还拓展到了融资、债券发行及承销、资产托管、电子商务、银行卡、品牌推广等多个业务领域。
  此前几日,中国银行还与平安产险签订了《国内信用保险贸易融资合作框架协议》,双方在客户资源共享与互荐、产品合作与开发等方面将开展合作,共同为客户提供保险、融资服务,支持企业在国内贸易中采用灵活的支付方式和信用条件拓展业务。
  不但中行与多家保险在谋求合作,人保集团也在与多家银行亲密接触。就在与中行签订战略合作之前,人保集团牵手中国工商银行(下称工行),双方签订全面业务合作协议,合作范围除代理保险业务,还拓展至银行存款业务、融资业务、债券承销业务、资产托管业务、投资银行业务、现金管理业务、电子商务和保险保障业务等多个领域。
    新一轮的银保合作显然在延续多头合作、松散型合作的旧有模式。“目前的市场环境中,大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排他性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小。”上述外资保险人士称,“事实上,目前银保合作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,尽管合作业务范围在扩展,但合作关系还是以‘松散型’为主。不过,寻求保险代理之外更深的合作领域,是双方在困境中寻找突围的进一步尝试。”
    平安保险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,该公司与中行的合作也不具备排他性,“我们会在产品互助、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开展合作,这有利于双方实现资源共享,发展和完善金融服务。”

版面编辑:运维组
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
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!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,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,篇篇重磅,可信可引。
订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