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

破碎的原创力

来源于 财新《中国改革》 2014年第1期 出版日期 2014年01月01日
本土戏剧的表象可用八个字概括:权威无为,青年纷起
“80后”周申导演的《驴得水》是一则萧伯纳气质的怪诞寓言,它以一个类型化的黑色喜剧,演绎权力专制和信仰缺失的环境中, “善”如何转变为“恶”的过程。
李静

  北京是中国戏剧最集中的汇聚地,因此本文对2013年本土戏剧的回顾,是基于在北京观看的演出。这一年,北京的戏剧演出更加活跃,各种民间和官方的“戏剧节”“戏剧季”“邀请展”目不暇接,新的原创剧目上演不少,往年创作、今年热演的剧目亦有许多。“看戏”已成为都市“文青”重要的时尚消费,戏剧市场也被越来越多的文化商人认为有利可图。但是,表面的红火无法掩饰内在的戏剧原创力的危机。

  危机之前,先说生机。现在,一切领域的消费主体都是“80以后”(即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)——从物质到文化,从电影、电视、出版到戏剧。由此,本土戏剧的叙事趣味不可避免地青年化——它既是同龄创作者的自我外化,也是他们对市场需求的主动回应。当然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“青年化”。与上世纪80年代启蒙思潮主导的“体制叛逆”不同,当下中国的“青年化”是时尚潮流主导的“审美口味”,追求轻盈、速度、动感,类型化、反重力、反深度——即使显示出深度追求,也极力以反静止和反“深度模式”呈现。作为因应市场的回报,青年戏剧成为小剧场戏剧的绝对主宰。

版面编辑:王影
文章很值,赞赏激励一下
赞 赏
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
赞赏是一种态度
  • 1
  • 3
  • 6
  • 12
  • 50
  • 108
其他金额
金额(元):
赞 赏
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
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!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,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,篇篇重磅,可信可引。
订阅